重力铸造机的生产效率与铸件质量,取决于“工艺参数控制”与“设备稳定性”—— 操作时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,精准控制浇注温度、模具温度、浇注速度;维护时需定期检查液压、温控、机械系统,及时处理小故障,避免扩大化。

那么,大家在维护重力铸造机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?
一、日常维护:每日必做,防微杜渐
日常维护是避免小问题扩大的基础,需在开机前、生产间隙、关机后分阶段操作,核心是 “清洁、润滑、基础检查”:
1. 开机前:确认设备 “无隐患”
清洁检查:
清理模具型腔:用压缩空气(压力 0.4-0.6MPa) 吹除型腔内残留的氧化皮、金属碎屑(避免铸件表面夹杂缺陷);若型腔有粘模残留(如铝合金渣),用铜制刮刀轻轻刮除(禁止用钢铲,避免划伤型腔表面,影响铸件精度)。
清理设备表面:擦除机身、液压站、温控系统的油污、粉尘(防止杂质进入液压油或加热元件,导致故障)。
系统状态确认:
液压系统:检查液压油位(需在油箱刻度的 2/3 以上,油位过低会导致油泵吸空,损坏电机);观察油液颜色(正常为淡黄色,若浑浊、发黑,需立即过滤或更换,避免堵塞油路)。
冷却系统:打开冷却水阀,确认水流通畅(用流量计检测,流速≥5L/min),检查水管接口无泄漏(漏水会导致模具温度失控,影响铸件质量)。
温控系统:启动加热开关,检查模具热电偶、加热棒是否正常(如温度显示逐步上升,无 “断温”“超温” 报警,误差≤10℃)。
2. 生产间隙:及时补充,避免中断
润滑补充:对模具导向柱、顶出机构(顶针 / 顶板)、液压油缸活塞杆涂抹耐高温润滑脂(如锂基润滑脂,耐温≤150℃),每 2-3 小时 1 次(高频运动部件缺油会导致磨损加剧,甚至卡滞);禁止用普通黄油(高温下易碳化,形成硬质颗粒,划伤部件)。
模具状态检查:每次开模后,观察模具分型面是否有金属液泄漏痕迹(若有飞边增多,需检查锁模力或清理分型面杂质);检查脱模剂涂层是否均匀(若局部无涂层,需补喷,避免粘模)。
3. 关机后:彻底清理,为次日做准备
深度清洁:
模具:用钢丝刷(软质) 清理浇口、冒口残留的金属渣,再用压缩空气吹净;若生产铸铁件,需清理模具表面的氧化铁(避免下次浇注时夹杂到铸件中)。
液压站:清理油箱透气孔的防尘罩(堵塞会导致油箱负压,影响油泵供油);检查液压滤芯表面的杂质(若附着过多,需拆卸清洗,或更换新滤芯)。
断电与防护:关闭总电源、冷却水阀、燃气 / 加热开关;若长期停机(超过 1 周),需在模具型腔表面喷涂防锈油(避免受潮生锈),并将液压系统压力泄压至 0MPa(防止密封件长期受压变形)。
二、关键系统专项维护:聚焦 “易故障部位”
重力铸造机的核心故障多源于液压系统、温控系统、模具部件,需针对性制定维护策略,避免 “带病运行”:
1. 液压系统:设备 “动力核心”,避免压力失控
定期换油与滤芯:
液压油:每 6 个月或运行 2000 小时更换 1 次,选用46 号抗磨液压油(适配中高压工况,耐温性、抗泡性达标);换油时需彻底清洗油箱(用无水乙醇擦拭内壁,去除残留油泥),禁止新旧油混合(会降低油液性能,加速部件磨损)。
滤芯:每 1 个月更换 1 次回油滤芯,每 3 个月更换 1 次吸油滤芯(滤芯精度≥10μm,避免杂质进入油泵、油缸,导致阀芯卡死)。
压力与密封检查:
压力校准:每 3 个月用标准压力表校准液压系统压力(工作压力 10-15MPa,误差≤0.5MPa);若压力波动过大(如空载与负载压力差>1MPa),需检查溢流阀是否堵塞(拆解清洗阀芯,去除杂质)。
密封件更换:每 6 个月检查锁模油缸、顶出油缸的密封件(如 O 型圈、防尘圈),若出现漏油、渗油,需立即更换(选用耐高温、耐油的氟橡胶密封件,避免普通橡胶在液压油中老化失效)。
2. 温控系统:保障铸件 “凝固质量”,避免温度失控
加热元件维护:
加热棒:每 3 个月检查 1 次,若发现加热棒表面结垢(如铝合金液飞溅附着),用砂纸打磨清理(结垢会导致加热效率下降,模具温度不均);若加热棒无电流、不发热,需更换同功率型号(如 2kW / 根,避免功率不匹配导致温控不准)。
热电偶:每 3 个月用标准测温仪校准(将测温仪探头贴近模具表面,与热电偶显示温差≤5℃);若温差过大,需重新固定热电偶(确保与模具紧密接触),或更换新热电偶(选用 K 型,测温范围 0-800℃,适配铸造高温)。
冷却系统维护:
水管与水套:每 2 个月拆解模具冷却水套,用除垢剂(如柠檬酸溶液) 清洗内壁水垢(水垢会堵塞水流通道,导致模具局部过热,铸件产生裂纹);检查水管接口的密封圈,若老化需更换(避免漏水导致设备短路)。
3. 模具部件:铸件 “成型关键”,避免精度失效
模具精度维护:
导向柱与导套:每 1 个月检查间隙,正常间隙≤0.05mm(用塞尺检测);若间隙过大(>0.1mm),会导致合模错位,铸件飞边严重,需更换导向柱 / 导套(材质选 H13 热作模具钢,表面氮化处理,提升耐磨性)。
顶出机构:每 1 个月检查顶针磨损情况(顶针直径磨损量≤0.1mm,超差需更换);顶针孔若有金属粘连,用钻头清理(避免顶针卡滞,导致铸件顶裂)。
模具表面保护:
型腔修复:若型腔表面出现划痕、凹陷(深度>0.2mm),用细砂轮(400 目以上) 打磨修复,再用抛光膏抛光(确保表面粗糙度 Ra≤1.6μm,避免铸件表面粗糙)。
涂层维护:每 3 个月检查模具表面的耐高温涂层(如氮化铝涂层),若局部脱落,需重新喷涂(涂层厚度 5-10μm,提升模具耐磨性与脱模性,减少粘模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