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力铸造模具是重力铸造工艺的核心装备,主要用于生产形状复杂、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有色金属铸件(如铝合金、锌合金、镁合金、铜合金等),广泛应用于汽车、航空航天、工程机械、家电等领域。

重力铸造模具的保养是延长模具寿命、保证铸件质量稳定性、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环节。
一、日常保养:每次使用前后的基础维护(高频次,每日 / 每班执行)
日常保养是预防故障的第一道防线,需在模具装模前、生产中、卸模后分别执行,重点排查易损耗、易污染部位:
1. 装模前检查与清洁
表面清洁:用压缩空气(需干燥无油)吹除模具分型面、型腔、浇道、排气槽内残留的砂粒、金属残渣或涂料结块;若残留顽固污渍,用软毛刷(避免划伤型腔)配合中性清洁剂(如酒精)擦拭,禁止使用硬物(钢丝球、刮刀)刮擦型腔表面(易破坏光洁度,导致铸件粘模)。
关键部件状态检查:
分型面:检查是否有划痕、变形或异物(如金属碎屑),若存在轻微划痕,用细砂纸(800# 以上)轻轻打磨修复;若变形,需标记并后续进行精度校正。
导向机构(导柱、导套):检查是否有卡顿、磨损或润滑不足,手动推动模具开合,确保导柱与导套配合顺畅,无异常声响;若发现磨损(如导柱表面出现拉痕),需及时更换,避免模具定位偏差。
顶出机构(顶针、顶板):检查顶针是否弯曲、断裂或卡死,手动测试顶出动作是否灵活,顶针与孔的配合间隙是否过大(过大易导致铸件出现飞边)。
2. 生产过程中的动态维护
实时监控温度:通过模具温控系统或红外测温仪,监控型腔、型芯的温度是否稳定(重力铸造模具通常需维持在 200-400℃,具体根据合金材质调整)。若局部温度过高(易导致模具热疲劳开裂),需检查冷却水路是否堵塞,及时清理水垢;若温度过低(易导致铸件成型不良),需调整加热装置功率。
定期补充润滑:每生产 50-100 模次,对导柱、导套、顶针等运动部件涂抹高温润滑脂(如二硫化钼润滑脂,需耐受模具工作温度),避免干摩擦导致部件磨损。
及时清理残渣:生产过程中若发现浇道、排气槽堵塞(表现为铸件缺料、气孔增多),需停机用专用工具(如细铜丝、软钻头)清理,禁止暴力操作损坏模具通道。
3. 卸模后的收尾保养
彻底清洁模具:卸模后用压缩空气吹净模具表面及内部残留的金属渣、涂料,再用干净抹布擦拭分型面、型腔,确保无油污、无残留(残留涂料长期高温会固化,下次使用易导致铸件表面缺陷)。
检查磨损与损伤:重点检查型腔表面是否有划痕、凹陷(铸件脱模时可能因粘模导致)、浇口处是否有裂纹;若发现轻微磨损,用抛光膏(如金刚石抛光膏)手工抛光修复,维持型腔光洁度;若存在裂纹,需标记并送专业车间进行焊接修复(禁止继续使用,避免裂纹扩大导致模具报废)。
涂抹防锈剂:若模具短期内不使用(1 周以上),需在分型面、导柱、顶针等金属裸露部位涂抹耐高温防锈剂(避免普通防锈剂在下次加热时产生有害物质污染铸件),再用塑料薄膜覆盖模具整体,防止灰尘、湿气侵蚀。
二、定期保养:周期性深度维护(按生产模次或时间,如每 1000 模 / 每月)
定期保养需拆解模具部分组件,进行深度检查与维护,适合排查日常保养难以发现的潜在问题:
1. 导向与定位系统维护
拆解导柱、导套:拆卸导柱、导套,检查配合面是否有磨损(如出现台阶、划痕),测量导柱直径与导套内径的间隙(正常间隙应≤0.05mm,超过则需更换配件);若配合面有轻微磨损,可进行镀铬修复(增加表面硬度),再重新装配并涂抹润滑脂。
检查定位销 / 定位块:重力铸造模具通常依赖定位销 / 块保证合模精度,需拆卸检查定位销是否弯曲、定位块是否磨损;若定位精度下降(表现为合模后分型面错位),需更换定位销 / 块,并重新校准合模精度。
2. 顶出系统维护
拆解顶针、顶板:拆卸所有顶针、顶板,检查顶针是否有弯曲、变形(可用百分表测量直线度,弯曲度超过 0.1mm/m 需更换),顶针孔是否有磨损(孔径扩大易导致顶针晃动,铸件顶出时变形);若顶针孔磨损,可采用扩孔后镶嵌衬套的方式修复,再重新匹配顶针尺寸。
检查顶出机构弹簧:顶出系统的复位弹簧长期高频次伸缩易疲劳失效(表现为顶针复位不彻底),需逐一检查弹簧的弹性(用拉力计测试,弹力下降超过 20% 需更换),更换时需确保弹簧规格与原配件一致(弹力过大易导致顶板变形,过小则顶出无力)。
3. 冷却与加热系统维护
清理冷却水路:重力铸造模具的冷却水路(用于控制模具温度)长期使用易积累水垢(尤其使用自来水冷却时),需用柠檬酸溶液(5%-10% 浓度)或专用管道清洗剂循环冲洗水路,清除水垢(水垢会阻碍导热,导致模具温度不均);冲洗后用压缩空气吹干水路,避免残留液体腐蚀管道。
检查加热元件:若模具配备电加热管(如用于预热型腔),需检查加热管是否有破损、接线端子是否松动;用万用表测量加热管电阻值(与标称电阻对比,偏差超过 10% 需更换),确保加热效率正常,避免局部温度失控。
4. 模具结构强度检查
型腔与型芯探伤:采用磁粉探伤或渗透探伤(针对非磁性模具材料,如铝合金模具)检查型腔、型芯的内部是否存在隐性裂纹(热疲劳导致,肉眼难以发现);若发现隐性裂纹,需及时进行焊接修复并重新热处理(恢复模具硬度),防止裂纹扩大。
模板变形检测:用平面度检测仪测量模具模板(如定模座板、动模座板)的平面度(正常平面度误差应≤0.1mm/m),若模板变形(长期高温受力导致),需送加工车间进行铣削或磨削修复,保证模板平整,避免合模时受力不均。
三、长期存放保养:闲置超过 3 个月的模具维护
若模具长期闲置(如生产计划调整),需进行更全面的防护,避免长期存放导致的性能退化:
彻底拆解与清洁:将模具完全拆解为定模、动模、导向组件、顶出组件等部分,逐一用中性清洁剂清洗(去除所有油污、防锈剂残留),再用热风干燥(避免水分残留导致腐蚀)。
部件防锈处理:对型腔、型芯等精密部件涂抹长效防锈油(如工业凡士林与机油混合剂),并用防锈纸包裹;导柱、顶针等运动部件可浸泡在防锈油中(或单独用防锈袋密封),避免空气接触。
模具整体存放:将拆解后的模具部件分类放入专用模具架(避免堆叠受压导致变形),存放环境需满足 “干燥、通风、常温”(湿度≤60%,温度 10-25℃,避免阳光直射或靠近热源);定期(每 1 个月)检查存放环境,若发现防锈油失效(如出现结块),需重新涂抹。
启用前预处理:长期存放的模具启用前,需彻底清洗所有部件(去除防锈油),检查型腔、导向组件的状态,重新装配后进行空模试运转(合模、顶出动作测试),并预热模具至工作温度(保温 2-3 小时),确保无异常后再投入生产。
四、保养注意事项
专用工具与材料:保养时需使用专用工具(如模具拆卸扳手、软质清理工具),避免使用普通工具导致模具损伤;润滑脂、防锈剂、清洁剂需选择符合模具材质(如铸铁、耐热钢)和工作温度的产品,禁止混用劣质材料。
记录与追溯:建立模具保养台账,记录每次保养的时间、模次、保养内容(如更换的配件、修复部位)、操作人员,便于追溯模具状态,及时发现高频故障点(如某部位频繁磨损,需优化设计或更换材质)。
人员培训:保养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,熟悉模具结构(如导向、顶出系统的装配顺序)和保养标准,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模具损坏(如拆解导柱时暴力敲击,导致导柱弯曲)。